作者:
发布:2022-01-01 09:28:49
阅读:93
四川省绵阳市: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区、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地标“涪城蚕茧”、“1+6+N”规划体系
绵阳市涪城区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立足主城区优势,深入推进城乡融合,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2019年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区。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6元、增长8.9%。
“农业+园区”,打造现代产园融合“示范区”
涪城区立足区情确定了精品蚕桑、优质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标准化蚕桑基地3.5万亩、标准化设施芦笋基地0.3万亩,建成优质蔬菜基地16.8万亩。按照“一产一园”原则,建成市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蚕桑园区、猪—菜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稻渔现代农业园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基础,规划建设“千鹤桑田”蚕桑文化、“湖光山色”亲水湿地、“蔬香绿野”芦笋大健康等三大农业主题公园。初步形成以绵中公路、杨关大道、产业1号线为纽带,以杨家、吴家、丰谷等镇为载体,以农业主题公园为核心,以沿线休闲农庄、精品民宿、景点游园、乡村酒店等旅游节点为支撑的都市休闲农业聚集区,逐步成为绵阳I型大城市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配套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农业+科技”,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升级版”
涪城区发挥中国科技城科技资源富集优势,依托“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金字招牌,建成涪城农业大数据服务中心、蚕桑(芦笋)物联网管理平台等5个“互联网+”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智能化管理打造智慧农业园,蚕棚温度(湿度)自动控制、芦笋基地无人施肥以及无土栽培等技术的运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建成向仲怀蚕桑院士工作站、芦笋专家大院等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19个,与西南大学等14所科研院所建立蚕桑科技展示中心、“蚕工厂”、芦笋设施农业示范区等产学研基地,每年接待1.4万余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现已成为全区中小学重要的研学基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羊肚菌技术专家实地手把手引导群众种植羊肚菌,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农业+文化”,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新名片”
涪城区深挖传统农耕文化,重点打造优势特色蚕桑产业文化基地,建成占地面积12亩的“千鹤丝语”蚕桑文化展示中心,布局杨家绣房、天虹锦绣生活馆、葚红酒庄、桑田茶舍、大雪书院、蚕桑文化民宿等6大功能区,集合了国家地标“涪城蚕茧”品牌系列产品销售、传统蜀绣展示、桑宴果酒品尝、万亩桑田观光等多种形态,形成集“吃、喝、住、游、购、娱、教”于一体的“一站式”乡村体验旅游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年3月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600余人。充分挖掘扶持非遗文化,将炳林毛笔等40余项非遗文化融进乡村旅游,举办“涪城非遗大会暨丰谷非遗集市”,推动鑫田粮艺等100余非遗项目走进农业主题公园,每年吸引上万游客驻足品鉴。同时,大力发展康养文化产业,引进银杏湾等康养项目入驻主题公园,既满足了绵阳市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又促进了农业主题公园多元化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农业+旅游”,打造高端乡村旅游“打卡地”
涪城区发挥绵阳市主城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在农旅融合区培育壮大阿贵农场、80农庄等示范家庭农场、专合社56家,扶持杨家双龙山庄、吴家森林休闲庄、丰谷晨曦森林等高端休闲山庄11个,每年吸引近6万人次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以三大农业主题公园核心基地为载体,坚持规划先行,引进原香居、瑞丰中升、天虹丝绸、木言别院等有实力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打造高端民宿酒店品牌。大力发展特色餐饮服务业,打造具有涪城特色的“蚕桑宴”“芦笋宴”“有机猪肉宴”等乡村美食品牌。让农旅融合区成为让游客吃绿色健康食品,住乡村静谧民宿,采摘特色时蔬鲜果,买放心优质产品,体验农耕文化、渔乐休闲的乡村旅游胜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农业+商业”,打造农业主题公园“新引擎”
涪城区围绕三大农业主题公园分别编制公园建设规划与设计方案,根据各自主题公园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优势,引入商业元素,构建以“集体经济组织+社会企业”商业运行模式,分区分块进行主题公园建设。坚持运用商业化的手段对公园内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行重点打造,成功将国家地标产品“涪城蚕茧”培育成国际行业领域知名品牌,超6A级精品生丝成为国内外顶级生丝,被指定为APEC、G20领导人服装和礼品原料,LV、香奈儿等国际品牌专属原料,极大提升“千鹤桑田”蚕桑文化主题公园知名度和影响力。整合各农业主题公园旅游景点、节庆活动、网红美食等旅游资源,研发运营涪城农文旅平台,推销“涪城芦笋”、“奥巴黑”有机猪肉等特色农产品,宣传推荐景区经典线路,开办热门景区预约服务等,有效聚集各大农业主题公园人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涪城区将继续做美做靓三大农业主题公园,持续发展农耕体验、精品民宿、创意农业等新业态,通过“种”出田园好风景,“游”出乡村慢生活,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多效保障 促发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该区坚持机制创新,向改革要动力,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按照城乡融合、多规合一、“三生”融合原则,编制《涪城区乡村振兴规划(2019-2022)》,形成“1+6+N”规划体系。“一横两纵一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覆盖98%的群众连院入户硬化道路,全覆盖所有镇、行政村的城市公交线路,入选全国首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达100%,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达93%,行政村公厕占比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7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合设立3043万元风险补偿及担保基金,开展政府金融机构七三开分担风险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累计财政投入600万元,撬动金融投入近4亿元。推出“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特色种养殖业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期货”三大保险,政府按40%、75%、50%补贴保费,今年以来财政支出800万元,保险额9000余万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培育天虹丝绸成为省级龙头企业,推动丰谷丝厂等5家关联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创新实施土地租金“减免返”,产品收购“积分保”,生产物资“奖送补”等系列机制,实现返租倒包、积分管理、二次分红、兜底保护相结合,累计分红、返租、奖励1.1亿元,带动9300户农民栽桑养蚕,2020年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6万元,超过全区平均水平近2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完善财政资金投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机制,建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风险金500万元,区级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使用6000万元省级乡村振兴转移支付资金,实施重点项目17个。2020年,投入涉农资金5.58亿元推动乡村振兴,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合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将各镇乡村振兴办、畜牧兽医站力量充实到10至15人,7名驻村第一书记被提拔为“三农”一线科级领导干部,62名优秀村干部被推选为“两代表一委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排619.39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支持国际康养小镇、九洲汉地等康养项目建设,占全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76.82%。实施土地“挂钩”项目,节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418.26亩将继续重点支持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出台《涪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条刚性规定》,各镇、村均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机构,形成区、镇、村三级书记齐抓共促乡村振兴新格局。建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园长”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全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