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2023-05-05 09:50:20
阅读:98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基础和突破口。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十四五”时期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顺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新趋势、新特征,丰富完善现代农业园区的功能定位。
生产功能。现代农业园建设要强化生产功能,核心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坚决制止“非粮化”“非农化”倾向,流转土地要用于农业尤其是粮食规模化生产。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提升区域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
创新功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强化创新功能,核心在于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行产学研深度结合,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提升和强化现代农业园区研发、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功能,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稳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融合功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强化融合功能,核心在于拓展农业多元功能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发挥农业生产传统功能的基础上,不断释放农业在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促进乡村产业深度交叉融合,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业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发展格局。
组织功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强化组织功能,核心在于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科研推广机构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广泛的合作与联合,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建立符合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绿色功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强化绿色功能,核心在于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强化资源保护利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全面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支持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鼓励地方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如何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功能和更好地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正大集团和慈溪市政府联合打造的慈溪现代农业园区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正大慈溪模式”历经十年探索而逐步成熟,并由正大集团推广至浙江余姚、山东东营等十余个地区,未来正大集团计划在中国建设一百个现代农业园区。以慈溪现代农业园区为主体、余姚现代农业园区为补充,从政府搭台、企业引领、功能实现三方面对“正大慈溪模式”的探索,初步显现出园区建设的中国特色。
政府搭台。慈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慈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统筹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明确开发思路、构建工作体系、配套基础设施、优化园区布局、强化资金保障、招引经营主体等举措,全力推进慈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明确开发思路。慈溪市乃至宁波市和浙江省,地形地貌呈现多山多丘陵少耕地,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价格不断攀升。盐碱地是宝贵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展盐碱地修复治理是平衡农村耕地保护和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重要举措。因此,慈溪市采取了滨海盐碱地修复治理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开发思路。
构建工作体系。慈溪现代农业园区搭建了建设领导小组、园区管委会、国资公司“三位一体”建设管理体系。慈溪市政府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镇)负责人为成员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农业园区各项建设工作。管委会下辖2家国资公司,分别负责园区的融资建设和投资运营。
配套基础设施。2010年至今,慈溪现代农业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35亿元,基本形成“七大体系”配套基础设施。骨干道路体系总长150千米,“四横七纵”骨干路网全线贯通。河网水利体系建成生态河道254千米、泵房泵站149座。供排水务体系建成自然水管网35千米,供气体系规划供气量600万方/年。电力保障体系建设100千伏农业变电站1座,架设电力线路38千米。综合防控体系实现公安天网工程、电信网络全覆盖。
优化园区布局。慈溪现代农业园区主导产业为优质粮食和精品果蔬,形成了“一核两带四区多园”产业整体布局。一核是以6.4平方公里新慈湖为核心打造未来农业硅谷。两带是4万亩优质粮食带、9.1万亩精品蔬菜带。四区是点状布局的生态畜禽区、健康食品加工区、农业智慧装备区和高新农业创业区。多园包括新浦葡萄园、掌起水蜜桃园、龙山蔬菜园等区域性产业园和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电商园等功能性产业园。
强化资金保障。慈溪市充分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出台《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整合和涉农资金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全方位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鼓励各级财政和市场主体合力共建,2017-2018年创建慈溪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央财政资金奖补1亿元,落实地方政府配套建设资金2.7亿元,吸引企业产业项目投资6亿元。鼓励各类金融资金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园发展,构建金融支撑体系。
招引经营主体。慈溪现代农业园区坚持招大引强,对接引进大企业。2010年,世界500强泰国正大集团入驻园区,也是园区最早进驻的集团企业。随后,除了正大集团以外,园区还招引美国爱科集团、中集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聚集宁波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目前,园区已注册落地企业51家,注册资金累计达55亿元。园区内种植企业平均经营土地规模2772亩。
企业引领。正大集团进驻慈溪现代农业园区,利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优势,主要参与并见证了慈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阶段,引领了慈溪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变迁。目前,正大集团在慈溪现代农业园区入驻企业26家,占到园区企业的51%。从经营理念、开发模式、投资模式、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六大方面引领慈溪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贯彻经营理念。正大集团始终坚持“利国、利民、利企业”的“三利”原则,首先是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其次是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和获得感,最后才是考虑企业的利益。
探索开发模式。正大集团在慈溪现代农业园区和余姚现代农业园区都采取了“土地修复+绿色运营一体化”的开发模式,即实施盐碱地治理开发,以种植产业为基础,逐步完善园区建设,以三产融合为思路,进行园区产业布局。杭州湾盐碱地区域,原本为滩涂、芦苇丛、沼泽地,通过采用“水淹法”改良盐碱地,水稻亩产1150斤以上,达到了中高产水平,成为中国盐碱地改良的典范,目前正大集团在慈溪现代农业园区和余姚现代农业园区分别种植水稻2.3万亩和3万亩。正大集团还探索“稻蟹共生”模式,河蟹的残饵及粪便能提供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稻蟹共生还可以解决水稻的草害以及虫害问题,从而控制农药的使用,实现绿色发展。盐碱地是宝贵的耕地后备资源,“土地修复+绿色运营一体化”的开发模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优化投资模式。近十年来,6个正大集团区域总部和正大集团26家企业分阶段入驻慈溪现代农业园区,总投资约32亿元,其中自有资金约22亿元,银行贷款约10亿元。正大集团在园区开发中采取轻资产模式,土地整理、固定资产投入等主要由政府承担,集团主要通过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土地租赁、项目管理运营等方式推进园区开发和获得运营收入。
布局全产业链。近十年来,在慈溪现代农业园区,蛋鸡场、食品研发中心、鑫百勤特种车项目、现代机电制造项目、饲料厂等项目陆续启动并建成投产,正大集团逐步完善全产业链的布局。从纵向看,“从土壤到餐桌”,正大集团提供了从盐碱地改良、种子、种植等全产业链的产品和服务。从横向看,正大集团实现了园区产业间的横向互补发展。正大集团在慈溪现代农业园区已经形成以绿色农业种养为基底、制造加工为支撑、农旅康养为拓展的全产业链布局。
深度融合发展。正大集团通过产业和业态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慈溪现代农业园区从盐碱地到田园、菜园和果园,再到食品园、产业园和科技园,并最终走向乐园、家园和农业硅谷的逐步蜕变,不断释放农业在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呈现出全域产业化、全域生态化、全域景区化的景象。集广阔农田、田园体验、宜居社区、优质服务于一体实现农旅融合、农文融合、产城融合,单一农业发展升级为农业、科技、旅游、居住融合的中国农业硅谷,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可持续性智慧园区。
从“正大慈溪模式”看中国未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发展,总体上应该把握好“理念、集聚、效益、多元、展示”五个关键词。
理念。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有超前的理念,采取工业的、科技的、融合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背景下,“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每一条都对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需要政府和市场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
集聚。集聚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从内涵上看,集聚是理念的集聚、创新的集聚、制度的集聚,从表现上看,集聚主要体现为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在一定区域内促进人力、技术、资金的空间聚集,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产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内促进农业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无论是要素集聚,还是产业集聚,都需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企业的引领作用,发挥农业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布局。
效益。效益是综合的,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就是要求园区内农业企业是可以持续盈利的,园区内农民收入是持续增长的并且要高于园区外的农民收入。社会效益就是要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生态效益就是要实现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多元。多元是中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国农业资源禀赋呈现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特征,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征,表现为资源禀赋多元、产业形态多元、经营主体多元。这些多元化特征决定了中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需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模式推广中,需要根据地区特色作出相应调整。
展示。展示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主要目的,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果的展示,示范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从农业产业安全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园区需要重点把握三个层面的重要展示。一是农业总量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要加强耕地保护,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倾向,提高粮食供给能力。二是农业质量安全保障,突出绿色导向和质量安全监管,走质量兴农之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三是农业竞争力保障,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拓展农业多元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面向“十四五”时期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上需要继续讨论“目的、定位、超前、共赢、创新”五个关键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单靠农民自己摸索是很难实现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就是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通俗地讲就是要“让农民看,让农民学,怎么降低成本,如何增加效益,要不要做,有没有必要做”。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定位是什么。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定位,关键是基于各个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我国在区域布局上也划分了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营方式都有显著差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需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并非一种模式适用所有地区,在模式推广中要注重地区适应性,根据地区特色做出相应调整。
现代农业园区如何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农业园区如何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园区功能上讲,现代农业园区的生产功能、创新功能、融合功能、组织功能、绿色功能、增收功能等都要能够得到很好的实现;从农业产出上讲,要保障农业产业安全,一是保障农业总量安全,加强耕地保护,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倾向,提高粮食供给能力;二是保障农业质量安全,突出绿色导向和质量安全监管,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三是保障农业竞争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现代农业园区的利益相关方如何共享多赢。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存在不平衡,一些园区综合社会效应不突出、产业融合不够、企业盈利能力差、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未能实现利益相关方共享多赢,导致园区陷入发展困境。实现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运营,政府、企业、农户必须能够共享多赢。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必须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政府要搭建好平台,筑巢引凤,为招引现代农业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人才、资金、科技等相关政策支持。创新利益联结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现代农业园如何通过创新解决困难挑战。实践中,很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等困难挑战,需要加强政策创新来加以应对。比如,规模养殖场建设用地不能发放土地使用证,无法满足金融部门的抵押贷款条件,面临融资难问题,建议加强土地制度创新,以流转或土地经营权入股方式取得的养殖用地,由当地政府部门发放《畜牧业用地土地证》,完成金融部门需要的抵押条件。又比如,针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农户普遍存在参与程度不深的问题,建议加强经营制度创新,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再比如,针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建议加强乡村人才政策创新,为农业技术人才的外部引入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
推荐新闻